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也是关键之年。自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以来,青海能源集团不断推进国有经济优化布局结构调整,在做强做大做优国有资本方面不断发力,为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加大“处僵治困”,畅通退出渠道。根据国家相关政策,2017年大通煤矿列入青海省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单位,退出产能120万吨。2018年,完成关井闭坑工作后,通过了相关部门的验收,对3450名员工(含劳务派遣用工613人、合同制职工2837人)通过内部分流、提前退养、息工待岗等多种渠道进行了安置。同时,大通煤矿也作为“僵尸企业”,通过申报等工作,完成了“处僵治困”改革任务。
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2018年,分别签订《国有企业“三供一业”供电分离移交实施协议》《物业管理分离移交实施协议》和《供水移交实施协议》。2020年,“三供一业”分离移交项目全部竣工并通过验收。其中,供水移交3295户,供电移交124户,物业移交住宅区6处、房屋117栋、住户4967户。同时,在多方努力下,于2020年12月30日签订了《青海大通红十字医院人员移交协议》。至此历时四年的红十字医院移交工作也尘埃落定。
移交退休人员档案,推进社会化管理。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和《青海省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方案》文件精神,积极推进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青海能源涉及移交退休人员共计738人,涉及移交人事档案人员共计2262名,涉及移交退休党员共计451人。截至目前,已全部移交完成。
开展“瘦身健体”,促进高质量发展。根据省政府国资委关于加快推进省属出资企业“瘦身健体”工作的文件精神,结合企业实际,青海能源集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集团公司“瘦身健体”工作的通知》,并配套印发了相关工作方案,从集团“总部机关化”入手,加快推进“瘦身健体”工作。目前,机关总人数由2018年的245人,减少到现在的160人,下降率35%。另外,集团公司还全面梳理公司出资企业产权状况、规范字号等无形资产使用、规范产品注册商标授权使用条件和决策审批程序等,加大对违规挂靠行为的整治力度,有效维护企业权益。
清退“两非”“两资”,减轻企业包袱。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外部环境变化及自身决策等因素影响,不同程度地形成了不具备竞争优势、缺乏发展潜力的非主业和非优势业务,以及无效资产、低效资产,成为企业发展的沉重包袱。自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工作开展以来,青海能源集团对所属子企业进行了全面梳理,将符合“两非”“两资”的2家子公司青海能源力民水电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和青海煤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清算注销。确定为重点亏损子企业的青海启明新能源公司,公开挂牌转让70%的股权,由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摘牌,双方签订了《产权交易合同》,并办理了股权转让变更手续。
盘活土地资源,注入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尽快盘活青海能源大通矿区的土地,增加新利润增长点,促进因大通煤矿关井闭坑造成的富余员工安置,青海能源集团按照2020年1月大通土地开发利用规划审查意见及县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经过修改后,上报相关部门,并取得了关于大通土地规划项目方案暨先导开发房地产项目的复函,现已成功引入战投,计划分期、分批开发利用。